陈氏太极小架拳的界限-手臂的上行与下行

陈鑫在论述太极拳行功时的界限时说:“何谓界限?凡分茅胙土,设官分职,以及动静语默,莫不各有界限。一逾分,一失言,即过界。过界,即与人有干涉矣。凡事如此,况拳乎?” 拳之界限是拳之顺势与背势的分水岭,可见行拳时界限是多么的重要,这里我们就先谈谈行拳时上肢上行与下行运动的界限。 陈氏太极小架拳行拳时要求,无论手臂上行与下行,还是内转与外运,手臂均不可完全伸展,最大外展为八分,留有两分的余地。这样大小臂间始终不失弧形,行拳时手臂不失弧形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。 行拳中手臂向上运行时,除“闪通背”、“朝天蹬”等几势外,一般拳势,手都不准超过眉毛,双手过眉,一是容易遮挡自己的视线,二是容易抬肘架肘,这样,十分容易将躯体最薄弱的两肋暴露在外。 行拳中手臂向下运行时,在手臂保持一定弧形的前提下,要在意识的引领下将手臂尽量向下松开,直到胳膊犹如挂在肩膀上似的感觉出现。 行拳时,只有胳膊松开了肩膀才有可能松下来,肩膀松开了腰脊才有可能松下来,腰脊松下来了才有可能含胸拔背气沉丹田,内气的运行才有可能畅顺。

 太极宗师、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——陈克忠 

陈克忠(1908—1966),字子纯。陈家沟陈氏十八世,太极拳第九代传人。 自幼随族祖、近代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,在族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,他刻苦练功,从不间断,拳艺精湛,探讨拳理,理法独到。深得太极拳、械套路精髓,各项单、双器械,以及推手、散打、点穴、擒拿无不体用精熟,甚为师厚爱。 其师弥留之际,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《三三六拳谱》,嘱其严守箴规,宁缺勿滥。忠跪泣受命。师逝后,其力遵师训,修进功夫,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。 一九三二年,他和陈省三一起,受聘于“县立师范”“男子高等小学堂”“女子小学”教拳至一九三六年,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。 一九四零年,为躲抓兵之灾,只身流浪西安,以拉车为生,但怕所教非人,从不轻易授拳。后又避难武汉,一边打工糊口,一边授徒不收分文。 直到解放才返回家乡,一边种田,一边设帐授徒。其教学先则力讲武德及为人之道,而后,因人施教,循序传授,深入浅出,一丝不苟,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。 他授拳十余年,学生遍布陈家沟,但他从不收分文报酬。由于他的无私奉献,使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。他门下优秀弟子颇多,如陈伯先、陈伯祥、陈清林、陈俊凌等。 他不愧为陈氏同辈份中小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。他毕生传播太极拳,功不可灭。 ―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