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宗师、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——陈克弟

——秉承家学 淡泊名利 福泽后人 陈克弟(1905—1984),生于1905年12月,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陈氏十八世,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。幼年即偕堂弟克忠随族祖陈鑫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(小架)拳械。 陈鑫,清代贡生,陈氏十六世,聪明睿智,秉承家学,文韬武略,学富五车。文武兼备,精于拳艺,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。学识渊博,理术精湛,著书立论,中外蜚声。陈鑫公无子,晚年时鳏居,生计无依,此时克弟、克忠公父辈绪曾、綮曾、绳曾将陈鑫先生迎养家中,使得老人晚年生活无忧无虑,遂循序渐进,倾其所学,悉数将武德、拳理、拳艺、拳史传于克弟、克忠昆仲,昆仲皆得拳艺真谛。尤其陈克弟先生的陈氏太极春秋大刀,堪称当时陈家沟一绝。 抗日战争爆发,陈克弟先生离开了故土温县陈家沟,受迁居陕西西安的族兄陈金鳌的邀请,前往西安协助其教授陈式太极拳(小架)拳械。上世纪50年代末期,先生辗转来到河南开封。 在动荡地抗日战争中,先生虽然颠沛流离、生活困窘,但由于自幼深受家规拳笺的训诫和熏陶,抗日战争期间,先生始终不渝的忠实为人格守家训,宁可出卖体力谋生,也从不撂地滩卖艺,以拳艺牟取利益和金钱。 到开封后,先生进入开封市玻璃厂工作,工作之余先生开始在亲朋好友中小范围传授陈氏太极拳(小架)拳械。 上世纪70年代,开封市体委慕先生之名,邀请其在开封市内选拔人才,代为培养陈氏太极拳师资,以便在开封市广泛地推广陈氏太极拳。先生慨然应允,选拔人才,组织队伍,集中时间,开展培训。历时数月,夙夜操劳,硕果累累。培训班结束后,开封市体委向先生发放教练员培训补 贴,先生坚决辞谢,分文不收。 1975年,先生应开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邀请在汴京公园设场,公开传授陈氏太极拳(小架)拳械,后又在全市先后组织开办了多个陈氏太极拳辅导站、点,从此,他不顾时已年过古稀,利用休息时间,到各辅导站、点组织教学、辅导,风雨无阻。一时间,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之多。 他终日以传道授业为责,以答疑解惑为乐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,他不辞劳苦,孜孜不倦循循善诱,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亲自示范,直到学生理解为止。 对从外地来开封的求学求教者,他不但精心教授悉心辅导,还且留吃留住,帮助求教求学者克服困难,为求教求学者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,让求教求学者学有所得学有收获。 他精湛的拳艺,正直、严谨、无私奉献的品德,和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,既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,同时,也将陈氏太极拳(小架)深深的根植在中原开封。在他的言传身教下,开封市涌现出了一批陈氏太极拳(小架)拳艺与武德双馨的佼佼者。 1979年,在学生石磊的协助下,完成了《陈式太极拳(小架)图解》讲义,作为开封市体委和武协进行陈氏太极拳培训的资料,印发给陈氏太极拳教练员和从学人员。《陈式太极拳(小架)图解》讲义用现代语言逐势分析了其中理法,增绘了过渡动作的图像,是当时不可多得的陈氏太极拳学习资料。 1984年10月30日先生于开封寓所中无疾而终,寿终正寝。享年八十岁。  

陈伯先《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歌》

无思无虑静下来,平心下气沉丹田。 立身当中正,头颅不宜偏。 前后顶劲碰起,二目平视直前。 神送前手头头忌动,呼吸深沉自丹田。 耳向后听心贴背,舌尖轻挑腭齿间。 胸微扣,肩里卷,屈臂泛臀裆开圆。 裆莫扭,亦莫涮,背丝扣形循环缠。 身忌上蹿胡乱摆,宁低不高行干线。 双手相合勿翻动,微贯一气指肚间。 上行不过眉,下行似松开。 内转拇指界中线,外运勿探沉肘尖。 莫贪莫夹,束肋毛肤相挨。 腰如车轮左右转,虚实分明互相连。 脚踏忌“八”、“丁”,切记合脚尖。 内掌踏地偏重,大、二足趾领先。 宁进不退,下在上先。 注阴不注阳,注后不注前。 无处不太极,缠丝劲当粘。 心意气力筋骨,手是肘膝胯肩。 内外六合分明,周身上下关联。 腋腿四窝名“四”,左与左对右亦然。 运行结合呼吸,不丢不顶徐延。 静如山岳动如电,蓄若粒弓发若箭。 捕鼠猫形搏兔鹘,聚精会神莫稍偏。 刚而不僵轻非浮,五阴五阳虚灵现。 着熟懂劲循序进,功久神明自通玄。 谦虚谨慎重武德,急躁狂妄门外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