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照丕先生晚年太极拳手稿(一)

一、太极拳发明的源流: 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,这是毫无根据的,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?是何省何县何村人?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?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?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五大家:即陈、杨、吴、武、孙式。 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,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,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,彼时岭上藏匪甚多,打家劫舍,人不能安居乐业,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,皇帝素问,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,在村中设武学社,教青年们练习,保卫桑梓,地方得安。 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—-字品三,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,故不赘述。 明末清初时,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,拳艺深入化境,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,教有名弟子蒋发,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,现此像尚留。 清道光年间,余十四祖陈长兴,拳艺高超,编著太极拳十大要论,太极拳战斗篇,太极拳用武要言。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,无论如何推旋,拥挤,凡近其身者,如水冲石,不抗自退。脚步丝毫不动,人称为牌位先生,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。 数百年来,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,出现不少名手,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。 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。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,昼夜无间,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,徒众甚多,就自立一派――名为杨式太极拳。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,他是旗人,后来以吴为姓,其父名全佑,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,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,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,徒众很多,就自立一派――吴式太极拳。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,原学形意拳,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。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,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,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,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,距陈沟村五华里。 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,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,但都有其相似之处,这是因为都是一脉相传的缘故。

清 陈鑫《陈氏太极拳十三势分节》

第一势 金刚捣碓。只一势言太极阴阳之理皆具。 第二势 揽擦衣、单鞭、金刚捣碓共三势。太极生两仪也,继以金刚捣碓旨不离宗。 第三势 白鹅亮翅、搂膝拗步共二势。两仪生四象也,白鹅以起其势,搂膝拗步象乾坤坎离四卦之位。 第四势 初收、斜行拗步共二势。四象生八卦,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。 第五势 再收、前堂拗步、掩手捶、金刚捣碓共四势。本其蓄精以至出精,终於复归太极原象。 第六势 披身捶、背折靠、肘底看拳、倒卷肱、白鹅亮翅、搂膝拗步共六势。其中倒身法、背身法、屈身法、退行法,皆此势中变格无不具。 第七势 闪通背、演手捶、揽擦衣、单鞭共四势。是倒转身法,以归平衡身法。 第八势 上云手、高探马、左右插脚、中单鞭、下掩手、二起脚、兽头势、踢一脚、蹬一跟、掩手捶、小擒拿、抱头推山、单鞭共十三势。云手横行法;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;下掩手伏身法;二起脚飞身法;抱头推山合身法;中单鞭手足齐用法;踢蹬两大转身法;小擒拿偷步法;兽头势护头、护心、护膝法。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,承接不能割断、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。 第九势 前招、后招、野马分鬃、单鞭、玉女穿梭、揽擦衣、单鞭共七势。前、后招是前、后相顾手法与眼法;野马分鬃披身法连进步法;玉女穿梭右转身法,平纵身法;单鞭气归丹田,平心静气法。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。 第十势 中云手、摆脚、一堂蛇、金鸡独立、朝天蹬、倒卷廉、白鹅亮翅、搂膝拗步、闪通背、掩手捶、揽擦衣、单鞭共十二势。摆脚是横脚打法;跌岔是低身法;金鸡独立、朝天蹬是高身法、用膝法;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。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,故合为一势。 第十一势 下云手、高探马、十字脚、指裆捶、青龙出水、单鞭共六势。十字脚即十字靠也;指裆捶者制命法也;青龙出水跳跃进身法,不必转身亦是纵法。 第十二势 铺地鸡、上步、七星、下步跨虎、共三势。铺地鸡展左腿坐地身法;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;下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。以上三小势算一势。 第十三势 摆脚、当头炮共二势。摆脚是倒转身法,上掤下打法;当头炮是护脸、护心法。 以上合之共十三势始以文象起未以武象终。